中国·4008云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Official website

新闻动态

新闻系就“如何应对数字化和AI对教育教学的冲击”召开教师专题座谈会

6月11日下午,新闻系根据学校和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大讨论的工作安排,就“如何应对数字化和AI对教育教学的冲击”组织召开教师专题座谈会,系部全体教师就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深入探讨。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总体把握,连少英教授认为,在人机协作下,知识普惠化成为新常态,沉浸式教学与算法思维重塑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成为教学新模式,这些均大大提升了教育教学效率。同时,在数字化与AI技术加持下,数据复制拷贝的便捷性与易得性使得传统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面临挑战,学术不端问题更加隐蔽,学生传统基础读写能力及深度学习能力可能会加剧退化。应把握好人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主次关系,以技术为辅助,深化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主体创作者的作用,最大限度释放人机协同下的教育教学新动能。范敏老师指出,人工智能参与课堂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其赋能课堂教学的机遇值得把握,挑战则必须积极思考应对之策。教师需要加大对学生人工智能使用素养的教育,同时也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积极探索扬长避短地借助人工智能辅助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刘超老师认为,学生若过度依赖智能工具,可能导致新闻敏感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同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存在伦理风险,若教学中不加以引导,易使学生忽视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我们应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中引导学生合理适度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康凌老师指出,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AI无法替代的能力:深度调查报告、情感共鸣写作、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的价值观判断。

对于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定位,吴玉玲教授指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深入分析和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发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教师如何转变教学形态、创新教学模式,创设多样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互动深入,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审辨式思维和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智能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许莉老师结合不久前课堂学生的提问:“人工智能时代,以后我们这个专业还会有吗?”指出人工智能技术让很多人感受到了职业危机,认为我们目前既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同时又要提醒学生不能丢失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蜕变为思想的启迪者、价值的引领者。蔡海龙老师认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学教学的核心使命与基本原则应该是稳定的,我们仍然需要培养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坚守新闻伦理、承担公共责任的新闻工作者。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拥抱、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但同时也要提醒、教育学生其中潜藏的伦理与法律的风险。刘娟老师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AI查资料、辅助课程设计,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运用AI查询课上感兴趣的知识点,补充完善老师讲授内容的不足。教师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AI协作者,学会多维度运用AI技术。

对于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罗昶教授分享了本学期《融合新闻报道》课程中对学生提出的利用AI工具的新要求,指出教师给学生提供空间并做出引导非常重要。本学期该课程的报道策划案中,要求学生用一个专门篇章设想在报道中使用哪些AI工具辅助生产内容,同时要指出可能存在的弊端与解决方法。同时在期末报道大作业的讲评中,请优秀报道小组分享了他们AI工具使用的具体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陈静老师分享了过去一年在教学中利用deep seek辅助教学的经验,她鼓励本科学生选财经专题报道时自己先拟提纲,再利用AI 帮助生成报道提纲,并对比、补充完善;引导学生思考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报道带来的伦理问题。新方式的采用对课堂气氛的活跃起到了积极效果。汤莉萍老师结合本学期她的《新媒体运营》课引入AI工具谈了她的几点感受:AI的应用确实为课程注入了新活力,尤其在提升内容生成效率、深化数据驱动运营的实践教学等方面。但也需警惕学生对“流量密码”的过度依赖,教学中必须更强调内容质量与“人味”;另一方面,版权归属、数据真实性等问题,对教学设计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教师,持续学习工具与设计防技术依赖的任务也成为新挑战。王雪驹老师指出,目前的AI写作特别容易引发诚信争议,引起学术写作的混乱;太依赖技术,也削弱师生的批判性思维。所以在利用智能技术时,务必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与人文价值内核,要辩证使用。

本次专题座谈会是新闻系落实学校、学院教育教学大讨论相关要求的具体举措。新闻系今年继续通过专业导航、访企拓岗、采写实践等形式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与业界的协同创新,积极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用AI技术,并强调在技术变革中坚守人文底色,努力为服务数字化时代中国经济议题国际传播培育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